寒梅惊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千零二十五章 国旗之议,大明:寒门辅臣,寒梅惊雪,发书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顾正臣的声音洪亮,文武官员都听了个清楚。
督察院右佥都御史邵质听闻之后,原本紧绷着的脸随着嘴角微动,顿时放松下来。大明旗的事与督察院没多大关系,都是礼部在主导,再说了,朝议大明旗的时候邵质还不是督察院的人,也没资格站在奉天殿……
不少人将目光投向礼部官员,尚书李叔正、任昂脸色铁青,侍郎栗恕也低下了头。
冲礼部来的,那今日事难善了啊。
尤其是顾正臣带的笏板多,这他娘的序班也不来管一管,没看他这样插在腰间不符合礼仪。
序班曹志压根当没看到,谁敢去管镇国公啊,想想黄子澄的下场,多好一个进士,还进入了翰林院当了检讨,前途无量,就因为说了几句要削弱镇国公之类的话,就被打成了猪头,结果皇帝也不给他做主,吩咐自己找个由头将他赶出去……
这说明镇国公地位稳如泰山,他能揍黄子澄安然无恙,那也能揍自己安然无恙,自己又不是受虐狂,凑上去找揍的事不干。
随着礼乐,群臣山呼,朝会开始。
朝廷的事很繁杂,上到国政方针,下到贞烈妇人,都在议论之内。
比如北平税课司大使熊斯铭的奏折送到金陵之后,为御史支持,主张当官的有了俸禄反而养不了父母,这样做不太孝顺,所以朝廷应该给舟车,将官员的父母接到上任之地照料。
用亲情、孝顺说事,自然是无往而不利。
老朱同意了,但凡是上任之地距离籍贯之地超过一千五百里的,就给舟车。若是不超过一千五百里,只要是去云南、两广、四川、福建当官,那也可以享受这个待遇……
所谓的“勉孝劝廉之道”。
还有一个百姓和老婆吵架,愤怒之下,将宝钞给撕碎了,这事被人告发了。
焚毁宝钞,这可是大事件。
一些官员认为,需要严惩,按弃毁制书律处置,也就是打一百杖。而一些官员则认为,应该砍头。
主张一百杖的有道理,宝钞地位与朝廷制书相当,撕毁了就应该严惩。
主张砍头的也不是随意发挥,因为宝钞上面还有朱元璋的头像,撕毁宝钞,那就是撕毁皇帝的脑袋,这是大不敬啊,其心可诛,应该砍了。
朱元璋对这种事倒看得开,认为这是一时气愤,并非有意,宽恕了之。
只要不骂人,不弹劾人,日常的朝会还是相当轻松,也不全是大事件。
可当这些事议论完了,顾正臣也终于站了出来,高声喊了一嗓子:“陛下,臣有本奏。”
“讲。”
朱元璋抬手。
顾正臣直言道:“陛下,早在首航澳洲之后,臣便提起过制作大明旗之事,然此事一拖再拖,至今没个音讯结果。今日,臣再提此事,希望礼部官员可以用心办事,尽早拿出大明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