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自然之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7章 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大秦:开局得到瑶池蟠桃,自然之美,发书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疗伤期期间赵国陷落,公子嘉建立代王国, 李诚追随公子嘉想重整旗鼓, 未料王将军一路扫平, 顺便解决了代国。
第二次死里逃生后的李诚毅然决然投靠匈奴生活下去。
凭借他识字断文的优势,深受前任右长官欣赏,授予他象征‘智慧’含义的胡名, 并慷慨给予一名尊贵公主做妻以及无数牲畜、奴仆为礼。
\"也许这儿就是我的最后归属!\"
日日夜夜里,李诚常常端坐于山坡上眺望广阔天地,山脚下是他所有的牲口悠然享受绿色草原。
但幸福并不久长, 数日之前的某个早晨,那些可怕的秦军突然袭击而来。
李诚立马骑马护送长官逃窜北边集合各族精英然后计划重返收复故土。
现今北草平原上分散各部英勇战士再度集结,在左大当户率领下誓要向侵略者报复雪恨!
当夜,敖烈
在这些战士身旁,摆放着形态各异的旌旗。
战斗一旦拉开帷幕,他们便成为了李明的传令兵,负责将主帅的指示迅速传达至四面八方。
燃烧升腾的火光,为数百步以外各个阵营里的敲鼓手提供了视觉指引,以便准确无误地通过不同节奏的鼓点,传达紧急执行的命令。
冰墙之外,夜袭的鲜卑人全军覆没后,远处集结的敌人旋即向秦军驻地猛扑而来。
这并非是鲜卑士兵毫无恐惧,而是双方都明白,退路早已不复存在!
伴随大地剧烈的颤动,鲜卑人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在李明眼中,从诺水河两侧涌现的鲜卑军队犹如浪潮般汹涌奔腾。
成千上万匹骏马驰骋过皑皑白雪,翻卷起如沙暴般的尘埃弥漫了整个视线范围。
\"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
李明嘴角微扬,露出一抹不屑的笑容。他放下手中用来侦察的仪器,示意麾下挥舞特殊的旗帜——这是要求所有弓箭手转移至冰墙附近,准备对外展开射击行动的信号。
这条冰墙不高亦不矮,其高度正适足以限制鲜卑骑兵高速突进的速度。
然而,这并不代表秦军的骑射手逊色于对方,而是因为当前局势要求防守为重。在营地中关押着大量的战利品和牲畜、女性及财物等重要资源。
若李明选择主动放弃营地转而机动作战,即便他手握象征权力的宝剑,也无法确保军心稳定并有效指挥军队。
于是,在监工秦兵督促下,被俘虏的鲜卑人员参与修筑了环绕诺河畔的冰壁壁垒,并且还挖掘出数条深深的战壕。
这一系列措施迫使鲜卑人倘若发起进攻时只能采用徒步作战模式。
与鲜卑战士相比,身形高大,铠甲严整的秦军将士在充足饮食补给的支持下,战斗力惊人增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秦人都能轻松对付十倍数量以上身体矮小、腿部形态不佳的鲜卑对手。
当敌军逐渐接近冰墙数里范围内时,他们纷纷停止冲锋,停留在座骑之上等待各自首领的下一步指令。同时也在不断地检查所携带武器的状态。
对比明显的是,相较于秦人士兵身上闪耀寒光的精钢铁甲,手中持有的锐利长戟短刃,大多数鲜卑人仅握有用于日常生活放牧牲畜的基本工具——例如木棒和枷具。
唯有地位尊贵的小部分鲜卑头领才能够配备青铜材质打造而成弧形弯刀作为随身兵器;而更高一级的将领或少数技艺超群的神射手,则装备带有金属箭镞制成锋利箭簇。
这也是为何历史文献中有记录提到汉代时期以一抵五的比例碾压所谓游牧民族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这种优越感并非凭空臆造,在物质条件匮乏年代更是如此。
对于那些建立定都关中的中央政权来说尤其显着。
保证甘、陕、冀、晋四地人口能够获得足够粮食维持生计至关重要。如果让上述区域人民生活安定繁荣,往往就能换来国家长治久安和平盛世景象。而每当这几个省分发生饥荒导致动荡不安之际,就会牵连到河南、山东两省联手挑起大规模叛乱冲突事件...
当穿戴兽皮斗篷裹藏御寒衣物打扮的一群鲜卑骑兵看见整齐排列、戒备森严秦军团时,无不脸上浮现出困惑表情。毕竟根据以往传统战略思想,利用速度灵活快速周璇骚扰侧翼绕背偷袭才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啊!可今天遇到情况完全颠倒了。
一个统领百人的将军凑近另一较高级别右将军身旁轻声问道:“我们是否应该先围着这些人?等待可汗的大部队到来再行联合攻打不是更好选择么?”另外还有一名千户队长附议表示赞同:“我好像记得某本书记载下来过经验教训——如果敌人数量超过十倍应当包围困杀直至其消耗殆尽自然灭亡。要是只比自身强出两三倍的话,则建议正面拼杀决战...而现在很明显我们的总人数根本达不到秦方一半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